新闻发布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科普时报科学防范拒绝肝扰 [复制链接]

1#

「本文来源:科普时报」

视觉中国供图

□衣晓峰科普时报记者李丽云

当前,在各种传染病中,人们对于肝炎的认识误区最多,导致往往谈“肝”色变。今年7月28日是第11个世界肝炎日,世卫组织确定的宣传主题为“消除肝炎,时不我待”;我国政府推出的宣传主题是“积极预防,主动检测,规范治疗,全面遏制肝炎危害”。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委员、黑龙江省医促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委、哈尔滨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(感染三科)主任陈晓红教授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诫公众,肝炎并不可怕,只要科学认知、正确对待、防范得当,是完全能够控制的。

乙肝、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

老百姓之所以谈“肝炎”而色变,是因为不了解肝炎病毒传播渠道,怕和肝炎病人正面接触,不小心就会被传染上。陈晓红解释说,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,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,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、戊型等五型肝炎病毒。

实际上,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(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)、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3条渠道发生的。准确了解到如下的事实,人们就会坦然面对了。

首先是经输血和血制品、单采血浆回输血细胞传播。陈晓红指出,我国对广大献血者实施严格的乙肝表面抗原、丙肝病毒抗体指标筛查,基本上从源头上杜绝了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肝炎的危害。至于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,主要包括修足、纹身和穿耳环孔、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,这些均是“暗度陈仓”的传播方式。

二是经性接触传播。不与乙肝、丙肝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的性行为,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、男同性恋行为者,其感染的危险性更是“水涨船高”。陈晓红告诫说,经输血和性接触传播途径,还容易同时合并感染乙肝、丙肝、梅毒和艾滋病。

三是母婴传播。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前,乙肝病毒以母婴传播比例较高,经由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染给新生儿。而现有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、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母婴阻断药物,已基本阻断了母婴传播的“通路”。

陈晓红用一句话概括:乙肝病毒、丙肝病毒是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的。日常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如拥抱、握手、聚餐或者打喷嚏、咳嗽,以及无皮肤破损、无血液暴露等接触的情况,一般社交场合不会有什么问题,不必介意或者心生恐惧。

乙肝、丙肝采用了不同抗病毒疗法

尽管乙型肝炎病毒是无法被消灭的,但长期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,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,减少发生肝功能衰竭、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,可使乙肝患者的寿命接近或达到普通人的水平。

陈晓红介绍,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通常分两类:一是口服核(苷)酸类似物,如恩替卡韦、丙酚替诺福韦等,除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,肝硬化失代偿、肝细胞癌、妊娠期的患者亦可应用;二是皮下注射干扰素-a,此方法需要选择优势人群,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均较多,只能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。

现在,丙肝病人已迎来直接抗病毒药物(DAAs)时代。陈晓红指出,DAAs依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所针对的HCV基因型别而有不同的分类,在无法检测丙肝病毒基因型别时,可考虑采用泛基因型的直接抗病毒药物。

预防感染肝炎病毒从日常生活开始

世卫组织曾明确提出“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”的战略目标。针对乙肝和丙肝的传播途径,陈晓红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,以免染病上身。

首先是接种乙肝疫苗,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。陈晓红说,如果接种后成功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,就获得了保护“盾牌”;并且有条件的,每年应尽量检测一次乙肝五项定量指标,如果表面抗体转为阴性或滴度小于规定值,则重新注射乙肝疫苗或打加强针。而丙肝疫苗现今尚没有研发出来。

医院进行修牙、针灸、纹眉、纹眼线、纹身、穿耳孔及胃肠镜检查等有创性操作,特别是爱美的女士尤其要提高警觉,不能因为图省事或省钱到无资质的黑诊所就医。

三是不要和别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器具,可能会因肉眼看不见的小伤口和出血而使病毒悄然入侵。

四是避免多个性伴侣和无保护性的高危性行为。如果伴侣有乙肝且乙肝病毒活动性复制,则另一方应接种乙肝疫苗直至乙肝表面抗体阳性,在此之前性生活必须使用安全套;倘若伴侣为丙肝患者,在性生活中也务必采取安全措施。

五是患有乙肝的女性如怀孕,应防患未然,予以母婴阻断;患有丙肝的女性应先接受抗丙肝病毒治疗,直到病毒检测不到,才可以考虑孕育宝宝。

六是患有乙丙肝的人,绝不要盲目相信虚假的医药广告或偏方,医院或专科门诊看医生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